〔 國際趨勢 〕

未來,我們需要一艘更環保的船

綠色燃料和消耗它們的新引擎可以幫助限制保持世界經濟運轉的巨型船舶的氣候變暖排放。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航運業在 2021 年排放了創紀錄的 9.36 億噸二氧化碳。這還不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但仍比歐洲最大的工業經濟體德國一年的排放量還要多。
閱讀更多
未來,排放和能源消耗是否會開始脫鉤嗎?
人均排放量下降時,全球能源使用量會上升嗎?- Nat Bullard 與過去相比,現在更難思考當今全球能源系統的未來。 戰爭、通貨膨脹、供應鏈壓力、貿易摩擦:可以說,現在比過去幾年更加現實。 但我被要求在本週的一次會議上談論它,我的策略是從長期開始,因為我們擁有數百年的能源消耗數據和數千年的氣候數據。
閱讀更多

〔 活動推薦與公告 〕

【2022第九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熱烈報名中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TTF)及遠傳電信共同合辦的【2022第九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熱烈報名中!
 
綠色智慧交通是世界各國未來發展趨勢,也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的浪潮,本次論壇將以「建構智慧基礎建設 邁向淨零永續發展」為主題。 
資通訊技術是實現淨零的重要工具,結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可推動綠色運輸、打造智慧城市,協助國家實現淨零政策目標。本次論壇將邀請產業專家、政府官員及學者分享,探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應用如何協助節能減碳,以期未來綠色智慧交通的永續發展。
了解更多

【2022 GCSF永續志工】熱烈召集中

「全球企業永續論壇」迄今已連續舉辦5年,本屆活動包含「全球企業永續獎」暨「台灣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特邀專題演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坊、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國際永續標準年會」、聯合國全球氣候高峰會(COP27)即時連線分享等,活動內容豐富,歡迎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企業社會責任(CSR)和ESG有興趣者,報名參加「永續志工」!
了解更多

【2022 全球企業永續論壇,強勢登場!】

為因應國際社會及全球企業積極應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巴黎協定,推動致力責任投資與永續發展領域,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SDGs)自2018年起每年特邀集國內產官學研機構共同辦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旨在連結台灣各界學術研究脈絡、最新趨勢,並與國際社會交流,落實永續教育並掌握企業商機。
了解更多

【 2022 第十五屆台灣企業永續獎<榜單公告日期規劃>】

榜單預告
發現了嗎! 您發現了嗎!🎉🎉🎉
2022【第15屆】台灣企業永續獎榜單預告日期公佈!10月29日星期六,請務必前往超商排隊搶頭香!敬請期待🥳🥳🥳
查看日期

〔 企業永續動態 〕

宏碁在Acer Green Day分享Earthion永續任務里程碑

隨著日益緊張的環境問題,氣候變遷導致越來越多的全球天然災害,宏碁邀請更多的合作夥伴及供應商攜手努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推動循環經濟以珍惜地球的寶貴資源,並採取更積極集體行動來解決當前的危機。宏碁相信可永續發展的未來是一項全球性的議題,需要眾人齊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宏碁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更環保的產品選擇機會,同時希望誠摯邀請企業加入低碳及循環經濟轉型的旅程。
閱讀更多
東元打造低碳智慧工廠 解決方案助產業達成減碳目標

2022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於8月24日舉辦,東元集團以「打造低碳智慧未來工廠」為主軸,聚焦「低碳工業」、「智慧工廠」、和「碳資產管理」三大解決方案,東元電機邱純枝董事長表示,降低能耗是目前產業界最迫切的需求,東元的核心技術不但協助產業界提升能效、降低耗電,更輔以可視化的碳資產管理,並且提供快速導入、低技術門檻的工廠自動化升級方案,為多樣化需求的業主,打造客製化的低碳智慧未來工廠。
閱讀更多
【當地球發燒時】
國家能源發展與政策影響力

為因應氣候變遷,生活模式改變,全球經濟均面臨轉型挑戰,世界各國紛紛以溫室氣體達到淨零排放為目標,以解除全球氣候危機。
身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臺灣更是責無旁貸,國發會在今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內容包含未來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能源、產業、生活和社會,四大轉型策略,而所有轉型策略都建立在「科技研發」、「氣候法治」為治理基礎執行。因此看似與氣候變遷無關的法規及政策,實則是轉型的一切根基。敬請收聽本期節目,讓簡又新大使帶您一探法治與國家淨零轉型策略的關係及影響力。
點我聆聽
【美麗台灣 永續家園】
EP 93:SDG 12 拒絕漂綠產品,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您聽過「碳中和航班」或「淨零排放肉」? 大眾越來越關心自然和氣候的狀態,使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面臨更加嚴格的審視,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逐步減碳,否則可能會被消費者唾棄。為了因應這樣的情勢,他們付錢給某些聰明的廣告商,利用廣告詞或行銷策略,讓產品看起來更環保,但事實上,並沒有真的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這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漂綠」。身為聰明消費者的我們,如何拒絕漂綠產品,不成為漂綠的幫兇呢?



點我聆聽